您的位置:首页 >>学校之窗 >>经验交流

关于高效课堂的哲学思考
兼谈高效课堂的“道、法、术、器”
——集宁新世纪中学

发布时间:2016-12-27 13:05:39 阅读次数: 34935 来源: 内蒙古民办教育协会

 魏山虎.JPG

集宁新世纪中学校长魏山虎

   天下万事万物皆大道至简,所谓“道生一、一生二、二生三,三生万物”。高效课堂亦不例外,高效课堂的“道、法、术、器”可以归结为:

 道即一个任务,育人。这是教育唯一的、终极的宗旨,所有的一切教育、教学、管理、活动等均围绕此展开。

 法即两项原则,“以人为本,敬畏生命”。

 术即三大基石,“教育即信仰,慈悲即管理,课改即修行”。

 器即课堂操作技术,“高效课堂八要素”即是此中之意。

 首先,育人是高效课堂的根本。

 可以说,学会做人是教育的全部,人是教育的唯一目的,是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。而在最新发布的“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”中明确提出,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“培养全面发展的人”,而各种核心素养均围绕育人展开,这也再次证明高效课堂确定的育人目标的正确性。

 高效课堂不仅成就学生,也成就老师,高效课堂就是让所有人都一心向真、向善、向美的“道场”,所有人都修行其中,所有的知识、活动、管理等均是手段、方法、介质,而最终都只为成就人本身。教师在课前、课中、课后的全力以赴、充分预设、全身心投入是磨练心性,锻造人格;学生在老师的感化、引领下学习亦是学习做人,所有学习知识的艰苦、形成能力的不易却是锤炼意志、铸就人品。

 可以说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承载着育人的责任,每位教师都应以“做为人,何为正确”来考量自己的人性,而每位学生都应铭记“我要成为最好的自己”是自己最大的责任。这都是高效课堂的应有之意。

 其次,高效课堂的两项基本原则是“以人为本、敬畏生命”。

 “以人为本”在学校层面,应包括三个层次:

 首先是以教职工为本,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育人,而要完成这一任务,首当其冲是教职工的立德,然后方能育人。因此,学校的第一资源也是最重要的资源是教职工,是立校的根本。以教职工为本就要以教职工的幸福为本,不仅要让教职工在生活上丰衣足食,更要让教职工真正实现专业成长。而幸福的根本则是做人的高标,道德的高尚,所谓"君子之行,静以修身、俭以养德",若全体教职工都以教育为最高信仰,视工作为人生修行,则学生幸矣!员工亦幸矣!

 其次,是以学生为本,学校不仅要成就教师,更要成就学生。只有幸福、快乐、健康、阳光的教师方能带给学生以一切美好与温暖。以教师为本亦是更好的以学生为本!给教师的一切人文关怀都会加倍奉献给学生,教师能给予学生最重要的绝不是知识的传递,而是人格的引领、道德的感召,是所谓“德高为师、身正为范”。而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本,遵循教育规律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一切教育教学活动,是所谓以学生为本。

 第三,以家长为本,家长绝不仅是教育教学利益攸关的第三方,而本身即是最大、最丰富、最直接的教育资源,因为正如英国教育哲学家洛克所言,“一个孩子最终能达到的高度归根结底是由其父母决定的”(大意)。而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最潜移默化、润物无声,其影响与父母的学历、能力等显性要素无关或关系不大,对子女影响最大的是父母做人的高度,父母的修行将最终决定孩子能走多远。故以家长为本就要和家长成为同盟军,为家长提供一切学习机会,老师、学生、家长共同学习,方能共同成长,故有“家长好好学习、孩子天天向上”之谓。

 总之,学校的"以人为本"就是要以教职工、学生、家长为本,不能有所偏废,更不能挂一漏万,如此,教育方能大成!

 “敬畏生命”是高效课堂的另一原则。

 生命于每个生命体而言,仅只一次,佛教中曾有“鹅珠”、“草结”之典故,僧侣为不伤害动、植物的生命,宁可伤害自己,对生命充满敬畏。信仰的前提应是敬畏,故在儒家经典《论语》中亦云,“君子有三畏,畏天命、畏大人圣人之言”。

 敬畏生命首先是对自己生命的爱惜,在《孝经》中如是言说,“身之发肤,受之父母,不敢毁伤,孝之始也。”故在满清入关之后,诸多士子与民众为留发而丟了性命,虽今日看来,愚腐之极,但在当时,亦成为不少忠义之士以此抗争不甘奴役的选择。做为万物之灵,每一个生命的形成都经过全力以赴的争取,都经过生死存亡的淘汰,都是带着使命而来,因此,我们敬畏生命,首先要珍爱自己的健康与生命,这是自己最大的责任,亦是对父母最大的孝!

 敬畏生命还要尊重、爱护他人的健康与生命,所谓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”,既是儒家济世救民的情怀,亦应是每个生命个体的底线选择,人人皆是父母之子女,个个尽是子女之父母,每个人都独特唯一,不可替代!毁伤自己是不孝!伤害他人是不仁、亦是不义甚至是犯罪!

 敬畏生命更要敬畏大自然的一切生命,万物皆有灵,昙花为几分钟的绽放而用一生去准备,夏虫无法语冰的缘由在于只有一夏之生命,君子惜蝼蚁之命,僧侣惜草木之命,一个对大自然一切生命充满敬畏人无疑是一个高尚的人,是一个悲悯的人,是一个挺立在天地间、大写的人!

 今日之教育若能坚持“以人为本、敬畏生命”,师生、家长能珍惜自己,珍爱他人,敬畏一切生命,则教育之境界已臻天人合一之境界,亦是生命之最高境界!

 再次,高效课堂的三大基石是“教育即信仰,慈悲即管理,课改即修行”。

 教育即信仰

 教育本身成为信仰应是教育人的最高境界。信即信服,仰即敬仰。相信教育的力量,相信教育对于生命成长的意义;敬畏生命,敬畏规律,敬仰在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大师,是所谓教育人的信仰。

 只有教育人有坚定的信仰,教育的对象才有可能有信仰;只有教育人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,方能给予成长中的生命以足够的阳光、空气、水份,让生命萌芽、成长、绽放直至硕果累累;只有教育人敬畏教育规律,敬畏生命成长的身心发展规律,方能在面临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改革与变化中心生定力,不人云亦云,有自己的坚持与坚守。

 是所谓“教育人有信仰,教育方有力量”,教育的力量虽非万能,但教育的力量一定伟大。至圣先师孔子在政治述求上几乎是失败者,而在教育上则甚至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,儒家文化渗透在国人的血液中,凝结在民族的灵魂里,百姓甚至日用而不知。

 物化的一切均有始终,而只有思想的力量可穿越时空,先贤们的精神不朽,而这一切思想的传承、文化的传播都无法离开教育。教育承载着文明薪火相传的使命与责任,教育的力量可谓无出其右者。

 让教育本身成为我们教育人的最高信仰,是教育之幸,国家之运,民族之福!

 慈悲即管理。

 慈悲一词系佛教用语,简而言之,“大慈以一切众生乐,大悲拔一切众生苦”。教育不是宗教,但就教育最高境界而言,教育本身确应成为教育人的最高信仰。

 而管理的最高境界应是中国道家言说的"无为而治",达到无为而治则需治下的每个人均有坚定信仰,且在追求与践行信仰时享受其中,体味成就与幸福。

 而慈悲是无为而治的前提,慈悲的核心是爱与智慧。能与大家同悲同乐,能急大家之所急,能想大家之所想,爱与尊重是其要义。多位教育大家都曾论述过“没有爱就没有教育”,爱教育、爱教师、爱学生方可心生悲悯,悲悯不是同情,更不是怜惜,而是一种类似殉道者的情怀,是一种舍生取义、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与使命感,师生、家长就是我的家人,看到他们的成就会欣然,看到他们的错误就会自责,会包容,这就是深深的悲悯之情,这就是真正的慈悲之心。

 慈悲即爱与智慧,与儒家的“智、仁、勇”异曲同工。慈悲亦非一昧宽容,真正成熟的爱充满智慧。佛家体现慈悲的方式是让僧众持“戒”,从沙弥戒、具足戒到菩萨戒,戒律森严、不断升级方可让僧众真正成长、成就自我,普度众生。正如崔其升校长所言,"严格是最大的关爱",这亦是此中之义。但严格、严厉的前提是蕴含心底的悲悯之情、慈悲之心。

 课改即修行。

 课改归根结底不是改课,而是改人,改人的价值取向,改人心、改人性,因此课改之难不在模式、不在技术层面,而难在改变每个人的内心世界!课改需要每个人在工作中全身心付出,这需要强大的信念支撑,甚至需要让教育成为每个人的最高信仰,这是精神甚至是灵魂层面的事。因此如何让工作成为修行的法门,提升境界,磨砺灵魂,走向崇高,这是每个教育人在生活丰衣足食的同时必须思考的问题!古语云,仓禀足而知礼节,而马斯洛亦提出人的需求层次学说,满足生理需求仅是动物性需求,而做为万物之灵的人有其独特的精神需求,自我价值的实现会带来巨大成就感与幸福感。而课改则是老师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选择。

 课改强调的是合作,高效课堂的核心是小组建设,强调个体的责任与担当,灵魂是合作与分享。每个人独立自主完成自己的任务是责任,积极帮助伙伴、为小组荣誉而战是责任;勇于承认不足与错误并能积极纠错是担当,凡事内求于己、于心,反思、反省自己是担当;让度自己的成果、利益是合作的前提,无私帮助别人并提升自己是分享的根本,合作与分享就是与个人私心、私欲做斗争的过程,故有崔其升校长常说的,“为公就是最大的为私”,但不为常人所解,且缺乏合作精神亦成为国人个性中最大的缺陷,因此,高效课堂要成为培养未来合格公民的“国度”,此中之义尽在其中。

 每个人的一生均是一场修行,有人说,“父母是自己的前生,孩子是自己的来世”,而此生则是自己最真切的修行,让人生更幸福,让灵魂更高尚,让社会因自己的存在与努力而更美好,故课改应成为教育人成就自我、造福他人的不二法门……

 是所谓"教育是最高信仰、慈悲是最好管理、课改是最佳修行"!

 最后,高效课堂的课堂操作实践则是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,但都属于“三生万物”的范畴,属于“器”的层面。虽说“君子不器”,但因操作技巧最贴近课堂实践,因此,常被人过分重视,甚至在课改实践中,不少学校、教师陷入技术主义的泥潭中不能自拔,甚至在课改过程中中途夭折,草草收场。其原因是不了解在器的背后是“道”、“法”、“术”,不了解高效的核心而贸然在“器”的层面深耕,必然会事倍功半。

但任何学校、个人的课改都首先是从“器”的层面上展开的。为此,我们总结高效课堂操作八要素如下:

 1、小组是核心:小组是高效课堂学习的动车组,组长是本组高效学习的发动机,通过小组中个人的独学、学习伙伴的对学、小组的群学,完成课堂教学的大部分任务。课堂由过去教师主导、主宰变成学生自主学习、合作学习的学习场所,教师从知识的传播者成为学生自主学习、合作研究学习的指导者、激励者、组织者、服务者。

 2、黑板是关键:教室四周都是黑板,这成为学生学习展示的大舞台,黑板既是练习本、作业本,也是考试卷,学生通过上板默写、演算,不仅达到测评的目的,更达到了暴露问题、反馈学情的目的,通过小对子、组长的纠错,以及老师将学生的错误做为有效教育资源加以利用,学生对错误印象深刻,实现了真正的高效学习。

 3、展示是动力:通过在课堂让学生充分展示预习、自主学习、合作学习成果,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,学生为得到老师、同学的肯定与赞赏,在预习、自主学习等环节就会全力以赴;为给本组争得荣誉,就会在合作学习中积极主动探究。

 4、学案是引子:学案是学生预习、自主学习、合作学习的路线图,老师通过编制学案,从学生角度重新梳理并解读教学内容,一份好的学案有助实现课堂的快节奏、大容量、高效率。

 5、文本背诵是前提:师生文本背诵是高效教学的前提,教师文本背诵既是对教学内容的熟悉过程,也是能在课堂上全面关注学生的前提;而学生的文本背诵不仅是对知识的深化,更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前提。

 6、评价是导向:评价既包括学校对教师课堂学习效果的评价,也包括老师对小组、学生个体的评价,这些评价的手段与方法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方向。而且在某种情况下发挥着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。

 7、检测是保障:为避免出现课堂上花拳绣腿,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产生疏漏,因此在教师个人课堂自测掌握学情的基础上,学校验评组、学科组检测起到促进课堂效果,保障双基的作用。

 8、教学反思是教研:教师通过每节课的课后教学反思,每天的反思会、每周两次的反思板,抓住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,进行针对性研究和改进,并成为微课题研究的切入点。

 总之,高效课堂理论的研究、探索、实践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,是一个不断发展、深化的过程,是一个自我否定之否定的过程。而且任何一种理论的成熟必须上升到哲学高度,本文只是对高效课堂的不完整、不系统的一点哲学思考,难免疏漏、失误,敬请方家批评,更期待抛砖引玉,引发更多课改学校的校长、老师探索高效课堂理论,从而在高效课堂理论建设方面登高临远,更好指导课改实践。

 

 

责任编辑:徐嘉彤 

内蒙古民办教育协会简介

组织机构

  • 会长:周玉树
  • 常务副会长:许志勇、魏山虎
  • 副会长:左胜利、赵晓峰、张智勇、
  • 郝金良、成家、孟宪龙、苏德华
  • 张桂英、刘荣建、潘玉蓉、纪威宇
  • 郝建军、李淑芬、包广才、赵伟
  • 石彩霞、赵幼琨、王德才、孟昭阳
  • 张凯飞、马国柱、高昕、刘晨霞
  • 侯泽龙、孟保和、刘根、汲国威
  • 刘仕诚
  • 秘书长:郗志杰

管理办法